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2018年获批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类型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授权点,2019年开始招生,2020年开始以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进行招生。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点依托学校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紧密围绕电子信息产业、水利电力行业智慧转型发展需求,按照“强基础,重应用,突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构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形成服务地方数字经济和水利电力行业发展的培养特色,根据《关于电子信息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的说明》文件精神,下设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计算机技术、光电信息工程5个领域。
1基本条件
1.1师资队伍与师德师风建设
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新增硕士生导师3名,校外导师6名,入选江西省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1个,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1人,江西省金牌教授1人。授权点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
1.2科学研究
2022年本学位授权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江西省揭榜挂帅科技专项、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等项目1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
1.3支撑平台
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依托鄱阳湖流域水工程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江西省水信息协同感知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南昌市水信息智能感知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和市级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带领学生参与20余校企合作课题,社会服务、科学调查和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建言献策和竞赛作品,增强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才培养
2.1招生与就业
2022年学位点招生287人,相较2020年首批招生261人,规模增加16人,第一志愿报考和生源结构都有了一定提升。
2.2教学保障
本学位点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严格执行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管理,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与师生座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2.3实践竞赛与创新创业训练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德才兼备,突出价值引领,强调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是强化学术道德,通过开设《工程伦理》课程,参加“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新生入学教育”等活动,扎实推进学术诚信教育。二是积极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江西省研究生数学建模等比赛奖30余项。
2.4实践基地建设与合作交流
本年度学位点与企业建立校级研究生工作站3家,院级实践基地2家,邀请相关企业来校讲座和授课6场。
2.5奖助情况
学校和学位点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分为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实现资助全覆盖。2022年度,本学位点共有619人次获国家助学金,资助金额408万元;8人获国家奖学金,资助金额16万元;4人获省政府奖学金,资助金额4万元;258人次获江西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资助金额206.4万元;245人次获得南昌工程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资助金额99.52万元。
2.6管理服务
学位点由所在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作为主要负责人,各方向所属学院均有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直接负责,均配备研究生秘书1名、辅导员1名和班主任1名,负责的研究生工作日常管理和培养工作。以“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为宗旨,强化研究生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制定了包括学籍管理、培养过程管理、学生管理、奖助管理以及就业管理等方面规章制度47项,充分保障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送审、奖助补、评优评先、违纪处理申诉等方面的权益。
3 社会服务贡献
学位点始终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江西省发布《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将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布局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本学位点依托研究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效果显著,一年来企业签订横向课题2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学校牵头,与中铁水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广域监测感知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科研成果,获2022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作为第二参与完成单位,与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智慧水利研究所合作的《河湖采砂协同感知与智能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2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优质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校企产学研用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课程体系内涵建设。加强课程建设投入,推进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及课程案例库建设。围绕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标一流课程建设要求,重点推进核心课程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改革。计划统筹学位点校一流学科建设经费,保障课程建设专项培育经费不低于15%。力争未来一年立项2-3门省级一流课程和1-2项省级教改课题。
(2)深化产学研用及协同育人合作,制定定期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协同育人方案,持续提升学生在研究生工作站和实践基地专业实践的比例。强化专业实践创新成果评价,加大专业实践成果在奖助学金评价体系中比例,并将研究生专业实践竞赛纳入导师考核和学生成果评价体系。